查看原文
其他

【葛大庆谈InSAR(三)】形变测量意义上InSAR技术的内涵

2016-07-14 葛大庆 GeoTalks


葛大庆,雷达遥感研究所所长|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

从形变测量意义上而言,InSAR技术的含义是广泛的。从实现测量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上,InSAR包含了差分干涉测量(D-InSAR)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,如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(Perman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y)、短基线集(Small Baseline Subset)等处理方法。


以时序分析思想为核心,也产生了IPTA(Interferometric Point Target Analysis,中文意为“干涉点目标分析”)、CTInSAR(Coherent Target,中文意为“相干目标”)、CPN(Coherent Pixel Network,中文意为“相干像素网络”)等处理方法。


2010年左右,意大利TRE公司在PSInSAR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SqueeSAR技术,提高了单纯依靠点目标(Point target)干涉相位分析的全面性,充分挖掘SAR成像场景中的分布式目标(Distributed target),增加了观测点位密度和形变场的全面性和完整性。此外,也衍生了如反射器(Corner Reflector)InSAR,子带干涉测量以及多平台、多角度InSAR等集成方法。


但是,如同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各种GPS技术及其衍生的技术一样,统称为GPS技术,同样,对于广大用户而言,实现形变测量无论使用哪种具体的处理方法,都称为InSAR技术,这个意义上,我们所言的InSAR是广义的。




TRE/GAMMA/Delft 等InSAR研究机构及其技术方法


尽管大家已经熟悉了InSAR,并通过大量的应用实践了解到这一技术的优势,比如覆盖范围广、监测精度高、采样密度高、时效性强等,但InSAR作为一种形变测量手段仍然有其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。


最显著的就是重复轨相位干涉对相干性的要求,而这种要求是 “先天的”(inherent disadvantage),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办法改变的。人们习惯了地震形变场、地面沉降、矿山开采沉陷、滑坡移动、火山形变等监测,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少是“case by case”的,与GPS等地面手段比较起来,到目前,并非所有的应用场合都可以实现工程化,InSAR还没有发展成为一种像GPS一样常规的、标准的、通用的工程化测量技术。


这种现状背后的因素是多源的,有技术本身的限制,有硬件的发展水平,更有从业者自身的认识水平。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往往造成了另一种后果,即:盲目的应用导致不可信的结果,进而否定整个技术!对这个行业而言,这种情况是很要命的!


 

IREA/DLR,InSAR与TomoSAR的新发展


温馨提示:关注GeoTalks后,点击“精彩文章”菜单,即可查看葛大庆老师关于InSAR的其他论述。



感谢葛大庆老师对GeoTalks的大力支持。注:绿色文字由GeoTalks补充。



GeoTalks

微信号:geotalks

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

聚焦测绘地信话题,传播创新理念

欢迎社会各界投稿荐稿

投稿邮箱: geotalks@qq.com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